四明山青山不老,姚江水綠水長流✹。
距今7000多年前,四明山下🎟,姚江水畔,在我們今日稱為余姚的河姆渡村附近,生活著這裏最早的原始先民,他們在這裏逐澤而居、漁獵而生。當時💂♀️,這裏也許是一派獸奔人逐的洪荒環境,但隨著時光的流逝,先民們學會了用骨耜耕田種植、燒製陶器盛物、開始了野生動物的人工飼養🤹🏽♀️、發明了榫卯技術建築自己的住所💅🏽,先民從此便進入了人類的原始文明⛱。也許是限於當時的條件和知識不利於可持續發展,先民們後來不得不放棄這塊自己曾賴以生存的土地,再去尋找更為理想的家園🐅。他們離開後,曾經的家園被自然界滄海桑田力量的改變🛬,荒蕪的村落被埋入了地下🤧。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如同西安兵馬俑被發現一樣,一群為抗旱而掘井的人們🦸🏻♂️,在打井時發現了先民生活的遺跡。經過專業的系統的發掘,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因其在今余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所以被命名為河姆渡遺址。
懷著對先民智慧的崇敬和對大自然造化的敬畏, 5月9日🏄♀️,致公黨意昂官网支部組織支部黨員赴河姆渡遺址參觀學習。
就象今年的夏天來得格外的早一樣🧑🏿💻,致公黨華理支部的黨員們早早地從意昂官网門口興致勃勃乘車前往余姚的河姆渡遺址。剛一下車🐉🤹,迎面的熱浪滾滾而來,但大家走到河姆渡遺址時🤦🏼,完全被河姆渡遺址的景象所吸引👀,很快就忘記了35℃高溫帶來的酷熱。
據專業導遊的介紹,始知河姆渡遺址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屬於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遺址位於余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和1977年進行過兩次發掘,出土文物達7000多件。遺址含有4個文化層,上下交錯相疊。其中第四層經過對有關文物的碳一14測定,距今約六七千年💇🏿,是長江下遊、東南沿海迄今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層💼。通過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幹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全面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也是我國七千年燦爛文化和古老文明的象征👨👩👧。
遺址中,有一排排木樁和板樁🏌🏼♂️🖱。這是一種幹欄式建築,這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即便現在這種結構依然為今人所用。許多木構件上有榫頭和卯口💁,說明采用了榫卯結合的技術,這是我國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
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的骨製的工具,如角釜器🧏🏿♂️,鐮形器🧻,象牙匕。鑿等👩🏼🦱,表明我國在7千年前已經開始製造和使用工具。
出土文物中,還包括數量眾多的植物遺存和動物遺骸,植物遺存有橡子、芡實、菱角👨🦰、酸棗、稻米、葫蘆、蕨菜等🦞✯,動物遺骸有中華鱉頭骨🏌🏻♂️🧏、牛頭骨、梅花鹿👳🏿♂️、四不象鹿🃏、水鹿等🦸🏼♀️,可見當時已經有比較豐富的食物了🫳🏽。
出土文物中,還包括一些製作非常精美的骨針,打磨精致的圓形紡輪等文物🧜🏻♂️👨🏻🦼➡️,顯示了先民們縫製衣物最遲起源於7000年前。
河姆渡先民還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藝🙋🏿♀️,生動逼真的陶塑,優美的刻劃裝飾與絢麗的繪畫✍️,創造了輝煌的原始藝術,他們以象牙、骨🖖🏽、玉🕦、石、陶🧑🏿🏫、木為載體,通過琢磨、刻劃🌮、捏塑、繪畫等藝術手段,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構思奇巧⏸、寓意深遠的藝術作品。
遺址原狀離地表4米左右,則表明在幾千年歷史變遷中發生了長期的水災或海平面的快速上漲🗑。在河姆渡遺址中還有一個木構水井遺址,屬第二文化層的,至今已有5600年的歷史🏂🏽🏌🏿♀️, 是至今所知我國最古老的木製水井實例之一🤵🏽♀️, 說明河姆渡先民已有保障水源的意識👋。河姆渡遺址證明🎶,在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中華民族的先人曾經作出過傑出的貢獻🐮。通過這次參觀學習🥶,黨員們都深感獲益非淺🕡,學到了大量的歷史知識,了解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起源🚴🏻♀️,我們以自己是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的中國人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