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5日一早,民盟意昂官网第二和第六支部二十余位盟員沐浴著冬日的暖陽,來到位於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斜涇彎的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
上海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也稱江川生態園🧑🏻🎨,位於閔行區江川路3800號👩🏽💻👃🏼,距市中心大約25公裏,緊鄰黃浦江上遊的取水口💆🏿♀️,是離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最近的一座生態園👩🏽🦰。
該博物園是閔行區馬橋鎮彭渡村3000村民為保護黃浦江水源和上海市民飲水質量🚺,籌資4500萬元建設的村級旅遊項目🙎🏼♀️,以河道🗳🎟、古樹、古橋、景觀石🧙♀️☸️、仿古建築為主要景點,以古樸、自然、野趣為格調,園內建有水生物科普館、古橋科普館。
古生態園區內👨💼,古木參天,綠樹成蔭,種植著百年樹齡以上的各類古樹有600多棵⛹️♂️。這些古樹,有的是本地土生土長的,而大多數是從外地運過來的,最小的也有幾百歲,年齡最長的已達千歲,生態園裏樹木品種繁多,有銀杏👘、香樟⏱、紫薇🫄🏿、金桂⚄、銀桂、對節白蠟✨、木瓜🧚🏽、紅櫸👨🏿💼🌡。
園區內的長廊、小橋流水間的亭臺都以灰磚黑瓦登場,朱紅的雕花木格門窗🪼、青磚鋪設的地面,處處彰顯著傳統建築的精彩。在古生態園區,還有一批千姿百態、形態各異的巨石,取自不同地域,重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品種還真不少:有太湖石💔🤸♀️、三江紅🧚🏼♀️、鐘乳石🏫🤹🏻♀️、火山石、靈壁石、三江紅等🟨。
近50座明清時期所建的古石橋⏩,搬遷至園內曲曲折折的河道上𓀚。石拱橋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英",許多能工巧匠建成了橫跨在江河上許多著名的古橋,像趙州橋、洛陽橋、寶帶橋、盧溝橋等。園內的這些古橋也各有特色,無論形態🪮、結構,沒有一座是重復的🦈,幾乎每座橋都蘊涵著一個典故:有五孔的韓湘橋、單孔的香涇橋🧑🦱、三孔的醒獅橋🙎♂️,還有跨梁式平橋👩🦼、曲橋,還有像皖南山區古村落中的廊橋等等。每一座橋➡️🏨,都有一段歷史,一個動人的故事👃🫀。以韓湘橋為中心的古橋群落⚇,把拱橋、廊橋、平橋及古戲臺連為一體,在湖水映襯下,形成一個蓬萊仙境。
古生態園中的湖水與浦江水相通,古橋與湖水相親,亭臺與古橋相連,古樹與亭臺相依🏡,花草與古樹相伴,田野風光充滿了一派野趣。遊客在園中茶室裏依窗而坐👩🔸,品一壺香茗🚟,賞一湖春色👶🏻,或漫步在搖曳的竹林中,或河邊垂釣,或涼亭小憩,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身心完全松馳,自然是人們休閑的最佳處。
我們興致勃勃地遊玩園後,來到園內的浦江書院▶️,書院院長王新華女士🪈,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遺產—《弟子規》的傳播者,與我們進行了座談。針對中國社會的現狀,盡管物質文明得到了飛速發展,但人們的精神家園卻十分荒蕪👐,親情、友情、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孩子的教育等都存在嚴重的問題,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希望從被我們長期忽視的五千年中華文明成果中吸取營養💇🏻,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
這真是一次不錯的社會考察🏃🏻♀️➡️,既領略了水文化博物院的自然美景🤹,又了解到我們國家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為了社會更文明、更和諧的發展👶,為了建設更美好的家園在努力。